欢迎登陆中共阳泉市委党史研究室(阳泉市地方志研究室)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史志研究

中共党史上的山西第一

 时间:2014-06-12       大    中    小      来源:

中共党史上的山西第一

  1924年夏,中共山西地方党组织诞生。此后,在山西这块土地上,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征程中,党领导人民创造了许许多多影响极大的山西历史上的“第一”。这些“第一”是历史的脚印,是时代的里程碑,其特殊价值,历久弥深。

山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太原支部

    1924年夏,高君宇受中共北京区委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李大钊的派遣,回山西开展国共合作。此时太原共有李毓棠、傅懋恭(彭真)、侯士敏、张叔平、纪廷梓、潘恩溥、张堉麟等7名党员。高君宇召集以上党员,在省立一中秘密组建了中共太原支部,由李毓棠、傅慰恭、纪廷梓组成干事会,李毓棠任书记。高君宇将《旅莫支部会议纪录》交李毓棠保管。中共太原支部以旅莫支部为模式,召开党员会议,过党的生活,要求党、团员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鼓励党、团员到工厂中参加工人运动,在革命斗争中经受锻炼和考验。当时党员人数少,党支部领导成员又多是团地委的领导骨干,因此,党团组织为一体活动。山西第一个党组织的建立,使山西的革命斗争开始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山西第一个共产党领导的全省工人运动组织——山西工人联合会

    19251月1日,在中共太原支部和太原团地委的发动组织下,太原兵工厂、制革厂、印刷厂等15个工厂的100余名工人代表,在文庙图书馆举行山西工人联合会筹备大会,傅懋恭、纪廷梓等出席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联合会简章,选出联合会领导成员,宣布山西工人联合会正式成立,由印刷工人王焕卿(王世益)任委员长。本栏特约撰稿人孟红

山西第一个地区级党组织——中共太原地方执行委员会

192512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地方区委决定撤销中共太原特支(即当年11月由中共太原支部改称),成立了中共太原地方执行委员会(简称中共太原地委)。由太原地区党员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上属中共北方区委领导。下属组织有:太原省立一中支部、太原进山中学支部、太原印刷工人支部、太原制革工人支部、太原正太铁路工人支部、太原混合支部。

第一个全省性的党组织——中共山西省委

    19275月14日,中共中央常委同出席党的五大的山西代表王鸿钧谈山西党的工作。19日,中共中央常委会议决定成立山西省委:书记颜昌杰,组织部长崔锄人,宣传部长王鸿钧。省委领导全省已建立的太原、榆次、临汾、汾阳、晋城这五个地方执行委员会。此时,全省已有三十多个县建立了党组织,党员达一千余人。中共山西省委的成立,标志着山西党组织在领导山西工农革命运动中迅猛壮大。

第一支党领导的武装——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

中共山西省委成立不久,即遭到阎锡山反动政府和国民党清党委员会的双重镇压。于1930年10月在白色恐怖中成立的中共山西临时省委,贯彻中共北方局关于领导武装起义、创建工农红军的指示精神,省委领导人刘天章、谷雄一同从军阀高桂滋部队的秘密党组织中选调来的共产党员拓克宽、杨重远等人,从陕北特委选调来的阎红彦等人一起,经过半年的紧张筹建,于19315月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

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在吕梁山巅的辛庄举行了成立大会。大队长拓克宽,副大队长阎红彦、吴岱峰,政治委员黄子文。游击队建立了党的总支委员会,直属山西特委领导。游击队根据山西特委的指示,以汾阳、中阳、孝义、离石的交界地区作为活动的立足点与出发点,积极开展部队建设与群众工作。到8月间,就在吕梁山区建立起东西40余公里、南北60余公里的一块游击根据地。他们在这块根据地建立起农民协会,并领导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开办农民夜校,为建立农村苏维埃政府培养了干部。这时新上台的山西省主席徐永昌调动多达一万余人的部队,向晋西游击队发起“围剿”,游击队暂时撤离根据地,转到外线作战,后来又渡过黄河转移到陕北。1020日,晋西游击队与刘志丹领导的游击队会合,共同创建陕北根据地。后来这支部队成为红军第26军的一支骨干力量。

第一个特殊形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

    19369月,阎锡山官办的“自强救国同志会”内的许多爱国进步人士积极要求抗战。其中的秘密共产党员杜任之、宋劭文、张隽轩等人,发起组织抗日救国同盟会,提出不分党派、不分贫富、不分男女老幼,一致团结起来抗日救国。阎锡山认为需要建立一个由自己直接控制的抗日救国同盟会,便派“自强救国同志会”总干事梁化之召集张隽轩、宋劭文、戎伍胜(戎子和)、刘玉衡、刘岱峰、杜任之、张文昂、杨贞吉、牛佩琮、崔道修、郭挺一等开会,决定由上述人员组成筹备小组,并公推宋劭文起草纲领、宣言,刘岱峰起草组织章程。918日“牺牲救国同盟会筹备会”成立,公推阎锡山为会长,赵戴文为副会长,同时选出27名执行委员。1013日,《太原日报》发表《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章》,宣布牺盟会的宗旨是“铲除汉奸,武装抗敌,牺牲救国”。10月下旬,应阎锡山邀请,经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薄一波以抗日活动家的身份回到山西,帮助阎锡山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并成立了以薄一波为书记的中共山西省公开工作委员会,具体负责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1月初,薄一波等到山西后,顺利接办了牺盟会,不久,又进一步改组了牺盟会的常委会和执委会领导机构。从此,它成为中国共产党与阎锡山合作的特殊形式的统一战线组织,成为党领导的抗日救亡群众团体。1939年“十二月事变”后,被迫停止活动。牺盟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称赞其为“我们党统一战线政策的一个成功的例证”。

党在山西的第一个统战工作机关——中共和红军驻晋秘密联络处

    193610月22日,毛泽东打电报给刘少奇,指出:民族革命大同盟须办好联络,首先推动他们帮助晋绥与我们的关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托民族革命大同盟华北办事处主任朱蕴山再次到太原与阎锡山会谈。朱向阎转达了中共中央北方局对阎的期望,并向阎再次陈述山西的前途只有实行联共抗日,这才是惟一正确的出路。阎表示:1.取消防共保卫团;2.取消对陕北苏区的封锁;3.已组织“牺盟会”发动民众抗日。但阎对“联共抗日”仍有所顾虑:一怕红军取道山西开赴河北抗日前线会动摇他在山西的地位;二怕公开联共会触怒蒋介石,从而加重对他的威胁;三怕联共抗日得不到国民党当局的支持而遭到失败。朱将阎的态度汇报给北方局,北方局写信给阎锡山,建议阎派代表到陕北与中共中央就红军的行动等问题直接商谈。10月下旬,党中央派彭雪枫为中共中央代表,由南汉宸陪同秘密赴晋与阎进行会晤。双方商定:1.在太原建立中共和红军驻晋秘密联络机关,梁化之为阎方惟一谈判代表与彭雪枫就有关问题秘密谈判。2.建立彭雪枫与中共中央的地面和空中的通讯联络渠道。地面联络由阎方签发护照,保证中共之间地面交通的安全。空中联络,在中共未建立电台之前,先用阎方的电台。会晤后,彭、南离并赴绥,向傅作义转交毛泽东致傅的亲笔信,并就团结抗战和建立直接通讯等事项进行了商谈。然后,彭由绥返并,建立了中共驻晋秘密联络处。不久,毛泽东派遣周小舟以自己秘书的身份到太原协助彭雪枫做阎锡山的统战工作。

中共与阎锡山第一个公开合作的统一战线组织——战动总会

    19379月20日,全国第一个国共两党公开合作的抗日统一战线组织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动总会)在太原举行成立大会。大会采纳周恩来提出的战动总会工作的3项原则:1.积极组织民众,武装民众;2.实行真正的合理负担,改善人民生活;3.实行民主政治,扶植抗日言论、出版、集会之自由。战动总会在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的领导下,由各党派、各团体、晋察绥政界和社会名流共25名委员组成,其中,中共与八路军代表4人,阎方代表4人,察哈尔政府主席的代表2人,绥远省政府主席的代表2人,山西第二行政区专员1人,山西第四行政区专员1人,社会名流5人,东北救亡总会学联代表1人,国民党改组派人士2人,牺盟会代表1人,公道团代表1人,35军代表1人。公推爱国将领续范亭任主任、杨集贤(阎锡山第二行署主任,国民党员)任副主任。中共和八路军代表为邓小平、彭雪枫、程子华、南汉宸,并由程子华、南汉宸分别担任人民武装部和组织部部长。中共在战动总会内秘密建立中共高级党团,由程子华任书记,直属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华北军分会及第120师贺龙、关向应领导。战动总会活动的地区主要在晋北和绥察。任务是动员群众,组织游击队,发展游击战争,扩大统一战线,保卫战区抗日政权,建立游击抗日根据地。为完成这一任务,战动总会委托邓小平、罗荣桓、刘奠基(国民党员)为晋东北特派员;委托罗贵波、曾山、张干丞为晋西北特派员。

八路军出师抗日的第一个大捷

抗日战争爆发后,党中央把山西作为整个北方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支点,首先在山西发动了全面抗战。1937年920日,日军板垣师团攻陷灵丘,向平型关进攻,抄雁门关后路。晋军在平型关一线设防。921日起,晋军与日军激战数日,连失阵地,损失重大。基于此,925日,八路军总部即令第115师进至平型关以西伏击歼敌。林彪、聂荣臻立即召开战斗动员会,特别强调:“这是我军和日本侵略军的第一次交锋,全国人民都看着我们,这个仗必须打好,给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来个振奋!”115685团、686团、687团冒雨设伏于平型关东北的关沟至东河南镇公路两侧高地。257时许,敌第5师团第21旅团主力及大批辎重车辆,全部被围困在20余里长的山沟里。八路军乘势冲向公路,分割围歼,与敌展开白刃战。敌为争夺高地掩护突围,在6架飞机的配合下,连续向老爷庙高地反扑,均被八路军击退。敌人由蔚县、涞源向平型关增援的部队,也被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和骑兵营侧击于灵丘的腰站。此役,歼灭日军精锐部队1000余人,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取得了全国抗战以来第一个歼灭战的胜利。平型关首战告捷,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振奋了全国的民心士气,增强了抗战胜利的信心。

华北战场上国共联合抗日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

    193710月12日,日军板垣第5师团及东条察哈尔兵团之混成第15旅团等部3万余人,向我忻口正面前沿阵地猛烈进攻。国民党守军与敌激战,由此打响忻口战役。进攻忻口的敌人在飞机、坦克掩护下,以“立体战”的密集火网向中国军队阵地无数次地集团冲锋,都被中国守军打退。15日争夺204高地的战斗最为激烈,24小时内双方易手13次,中国守军67得,阵地依然在手。当夜,国民党第9军军长郝梦龄率守军夜袭敌阵地,连克数座山头,16日,郝梦龄军长、国民党军54师师长刘家麒和独立第5旅旅长郑廷珍在与敌交战中壮烈牺牲。此役中,八路军配合友军在敌之侧翼和后方全力展开游击战争。他们机动灵活、智勇斗敌,寻机袭扰敌之阵地、敌师团司令部阵地和敌飞机场,见机截击、伏击驰援之敌和敌运输队,一次次歼击敌人,摧毁敌飞机、坦克和装甲车,缴获大批军用物资,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友军的正面抗敌。1020日,敌人进攻忻口的运输线几乎全被八路军切断,忻口敌人的粮食、弹药、油料等供应濒于断绝,使3万多敌人陷于困境,迫使忻口之日军转为守势。日军统帅部急令其华北方面军转兵西进,以两个师团和一个旅团的兵力组成“西进兵团”,沿正太铁路向太原进攻。八路军在正太路南侧连续克敌,迫敌改变行动路线,有力配合了忻口战役,推迟了日军进犯太原的时间。1026日,日军“西进兵团”攻占了娘子关,沿正太铁路线向太原疾进。忻口战役的国民党守军腹背受敌,阎锡山于112日晨在太原召开高级将领会议,下令放弃忻口阵地,并部署“依城野战”,保卫太原。但终因力量悬殊,118日太原沦陷。忻口战役坚持了近一个月。由于中国军民的英勇战斗,给日军精锐的板垣第5师团等部以沉重的打击,并一度陷日军于被围困和被歼灭的危险境地,共毙伤日军2万余人。虽因娘子关作战失利,使日军得以由被动转为主动,夺占太原,但忻口战役仍不失为抗战以来国共两党军队在华北正面战场联合御敌最坚决、最持久、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

    193711月太原失守后,抗战进入以八路军为主体的游击战争阶段。八路军总部部署三个师分兵挺进敌后,迅速实行以山西为中心的战略。第115师聂荣臻部以五台山为依托,从晋东北向晋察冀地区扩展,很快在晋东北奠定了抗日根据地的基础。193710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在阜平县城组建了中共晋察冀省委,以战动总会名义公开活动,配合115师在晋察冀三省边界地区,发动群众,组织游击队,收复失地,建立政权机构。117日,晋察冀军区成立后,即把“集中力量,把游击区扩大巩固起来,使它成为一个强大的抗日根据地”作为首要任务,与当地党组织一道积极开辟抗日根据地,在短短数月内便取得惊人成绩。

1938年初,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已拓展到包括43个县1200万人口的广大地区。1938110日,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河北省阜平县召开。大会选出宋劭文、聂荣臻、刘奠基、吕正操、胡仁奎、李杰庸、孙志远、张苏、娄凝先9人为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委员,由宋劭文、胡仁奎分别任主任、副主任。115日以代表大会名义发出宣言和通电,宣告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成立。2月上旬,国民党行政院正式批准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隶属第二战区领导。这是在敌后第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抗日民主政权。晋察冀边区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创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山西新军的第一支战斗部队——山西青年抗敌决死总队

    19387月下旬,薄一波以牺盟会名义建议(一说是阎锡山提议的)阎锡山以军政训练班、民训团、国民兵军官教导团为基础组建山西青年抗日先锋队。81日,经阎锡山同意,组建起山西青年抗敌决死总队。这是山西新军中最早建立的一支部队。

决死总队学习红军的办法,实行政治委员制度。《政治委员制度条例》规定:“政治委员为部队之最高首长”,“政治委员于必要时,在军事政治方面有单独发布命令之权”,总队委员、政治部主任及大队政治指导员均由秘密的中共党员担任。经阎锡山批准,薄一波任政治委员,杜春沂(阎锡山的旧军官)任总队长,牛佩琮任政治主任。总队下辖3个大队(营),中共山西公开工委委员廖鲁言、周仲英、王鹤峰分任3个大队的政治指导员。决死总队绝大多数队员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国知识青年,其中有不少的共产党员。各连都有秘密的党支部,属中共山西工委领导。它由小到大,在八年抗战中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规模最大的军工基地——黄崖洞兵工厂

    19397月,日军侵入榆社县城,驻榆社韩庄的八路军总部修械所受到威胁。八路军总部为了建立长久隐蔽的军火生产基地,决定把韩庄修械所迁往黎城县黄崖山,扩建成有职工700名的兵工厂,称八路军总部军工部一所,因山中有一黄崖洞,故亦称黄崖洞兵工厂,对外称八路军流动工作团。黄崖洞军工部一所,日产七九步枪430支,掷弹筒200多门,五炮弹3000发,还制造刺刀等武器,年产量可装备16个团,是当时各根据地规模最大的一个军工厂。朱德、彭德怀、左权等非常重视这个工厂,亲自勘察厂址,视察和指导该厂的生产。

太行区第一个互助组——李顺达互助组

平顺县处于我党领导的太行抗日根据地腹地。经过减租、清债,贫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但有些农户因缺乏生产工具、种子、牲口和劳力而无法耕种;有些农户有生产工具和剩余劳力,需要通过帮人代种换取报酬;特别是大批青壮年连年参军、支前,农村普遍缺少青壮劳力。这就需要把贫苦农民组织起来,取长补短,互助生产,支援前线抗日。

    19432月,平顺县西沟村共产党员李顺达组织6户贫苦农民在季节性帮工互助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常年互助组。一个月后,互助组成员扩大为16户,改称互助拨工大队,下分3个互助小组。李顺达互助组成为太行根据地第一个互助组。中共平顺县委在全县总结推广李顺达互助组的经验,大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太行区第一届群英会上,李顺达被评为生产互助一等英雄。1944年,李顺达互助组荣获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授予的“边区农民的方向”的锦旗。

贾宝执创办晋绥边区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兴县白家沟村党支部书记贾宝执响应毛主席“组织起来”的号召,带领8户农民成立互助组,面对缺少种子、农具和口粮的困难,通过与大家商议,决定集股购买牲口,成立土地运输合作社,统一管理土地和劳力,集体耕种和收打,运输收入按股分红。1944522日,他领导白家沟农民办起晋绥边区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白家沟土地运输合作社。贾宝执被推选为社长,他带头把自己的一头毛驴赊给集体,8户农民共集小米1石多。合作社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赶毛驴跑运输。不久,这个合作社又开办了油坊、酒坊、粉坊、豆腐坊,并利用酒糟发展养猪业。到年终结算,这个合作社仅副业收入就折小米150石,毛驴增加到4头,卖给政府肥猪20头,社员增加到28户。本年12月,贾宝执出席晋绥边区第四届群英会,被评为甲等模范,荣获“合作英雄”的光荣称号。

保卫抗战胜利果实的第一个反击战——上党战役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统治集团企图独吞抗战胜利果实,但又迫于当时对其独裁内战政策极其不利的政治、军事局势,只好一面假惺惺与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一面对解放区发动军事进攻。重庆谈判期间,阎锡山即奉蒋介石之命,以五个师的兵力,由临汾、浮山、翼城出发,抢占我解放区长治地区(古称上党)这一战略要地。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军区部队三万余人反击,于1945年91日发起上党战役,到1012日结束。晋冀鲁豫军区部队经过夺城打援、围城打援和追歼逃敌三个阶段,以劣势装备对抗阎军的优势装备,毙伤俘阎锡山军队逾35万人(占其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取得上党战役的重大胜利。该役中,太行、太岳区组织了战勤总指挥部。各区、县、专区也成立了各自的指挥部,组织民兵、群众广泛支前参战,有力保障了作战部队粮食、物资等供给。上党战役是国共两党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期间带有政治军事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是保卫抗战胜利果实的第一个反击战,也是晋冀鲁豫军区部队由分散的游击战向集中的运动战转变的第一个大战役,不仅直接给阎锡山军队以沉重的打击,保卫了上党解放区,而且有力地配合了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在重庆的谈判。

新中国第一届山西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组建

    19499月1日,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军区在太原隆重召开成立大会,正式宣告山西省党、政、军领导机构诞生。省委书记程子华,第一副书记赖若愚。省委委员程子华、赖若愚、陶鲁笳、解学恭、裴丽生、王世英、郭钦安、韩纯德、肖文玖、康永和、马佩勋、程谷梁、吕鸿安。省政府主席程子华、第一副主席裴丽生、第二副主席王世英,省政府秘书长卫逢祺。省政府委员程子华、裴丽生、王世英、赖若愚、张隽轩、焦国鼐、马志远、赵宗复、周化民、何穆、程谷梁、马林、周义中、马佩勋、刘少白、康永和、杜任之。

新中国第一届山西省委的第一次会议——中共山西省委第一次委员会扩大会议

    19498月27日至31日,中共山西省委在太原召开第一次委员会扩大会议,省委委员以及地委书记和专员出席会议。会议根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提出党在山西的工作方针是:团结全党,团结全体工人阶级、全体农民阶级和革命知识分子,巩固工农联盟;团结小资产阶级和自由资产阶级,团结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发展和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严厉镇压反革命分子和破坏分子,全力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和建设事业。为此,要求各级党组织要把领导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恢复与发展工业生产,同时必须大力恢复和发展农业、林业、副业与某些手工业,以便顺利地向工业化的目标前进。会议确定工作的三项基本任务是:生产建设、文化教育、治安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省委关于《山西省今后工作的方针和任务》和《关于1949年秋冬工作的方针、政策及步骤》的报告。

山西省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19503月12日至26日,山西省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太原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山西省人民政府委员会,程子华当选为省人民政府主席,裴丽生、王世英、邓初民当选为副主席,程子华等27人当选为山西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同时,会议还选举产生了山西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常设机构———省协商委员会,程子华当选为省协商委员会主席,赖若愚、邓初民、王世英、刘少白当选为副主席。会议闭幕前还举行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奠基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