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泉市档案馆保存有石评梅女士的名人档案。
石评梅(1902-1928),幼名元珠,学名汝璧,是我国新文学开创时期著名女作家、女权运动活动家、教育家,是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第一位女会员。
1920年,石评梅从太原女子师范学校毕业,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当时的女高师是全国女子最高学府,校长许寿裳先生是一位思想进步的学者和教育家,聘请李大钊等一些进步教授来校讲学,使女高师校园里的科学与民主气氛很浓,新思潮的浪涛激烈。刚入学的石评梅大为振奋,特别是她聆听李大钊先生讲授《唯物史观》《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社会主义的将来》后,受影响极深。李大钊是石评梅最尊敬的启蒙老师,二人结成亲密的师生之谊,使她立志为解放女性而奋斗终生。
1921年秋,石评梅在北京宣武门外“山西同乡会”与李大钊的另一得意学生高君宇相识相恋,后参加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是1920年3月由李大钊、邓中夏、高君宇等人发起组织的,开始是一种秘密团体,到1921年夏,发展到19人。后来得到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支持,同年11月17日在《北大日刊》上刊登“北京大学发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启事”,公开“致意校内外的同志们”,欢迎“加入共同研究”,“不论何人,凡愿加入本会者,都可以接洽。”或许是出于斗争的策略,李大钊没有公开列名发起,没有在研究会中担任职务,而是以理论家的身份作指导。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是李大钊领导的培养共产党员的预备学校,这个团体不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翻译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培养、团结了一大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进步青年,成为建党前后北京党组织重要的外围组织。在19名发起人中,16人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陈延年、陈毅、刘志丹、邵飘萍、施洋等人都先后参加了这个学会。这个学会的成员后来大都成长为我党的领导骨干。 就在这一时期,石评梅申请入会,姓名被排列为刊登启事后第21位会员、第40名。同时入会的还有女高师学生缪伯英(后成为我党第一位女党员),姓名紧接石评梅之后。 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活动场所在北大西斋宿舍中两间宽敞的房子里,会员们称之为“亢慕义斋”。“亢慕义”是德文译音,意思是“共产主义小室”,内有大批外文马克思学术图书、杂志。会员们在这里从事研究和翻译工作,并且经常组织讨论会、演讲会、特别研究会。 同年12月10日,石评梅在山西大学“新共和学会”的刊物《新共和》第一卷第一号上发表新体诗《夜行》,署名“评梅”。全诗共四节。诗中描写在“凉风飒飒,夜气濛濛”“荆棘夹道”的沉夜里,诗人“行行复行行”地“奋斗”前进,终于找到了“光明的路”。《夜行》为自由体诗,写于中国诗坛由律诗、文言诗转向新的自由体白话文的时期,特别是发表在当时新文化比较闭塞的山西,更有它特殊的意义。从诗中可以看出石评梅受当时马克思学说研究的影响及她思想上的飞跃。 1922年2月19日,李大钊给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作了马克思经济学说的讲演,这是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第一次公开讲演会。此后,又多次组织这样的讲演会、纪念会。同年春,应高君宇之邀,石评梅到“亢慕义斋”作文学专题讲话,与研究会会员们游陶然亭,讨论诗歌创作,探讨革命前途问题。

李大钊当时是我党北方局的负责人,指挥北方工人运动,与反动当局进行无畏的斗争。石评梅紧紧追随她的老师,亲身投入革命运动之中。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横遭绞刑杀害。在那些黑暗势力肆虐的日子里,石评梅悲愤写下诗篇《断头台畔》和小说《红鬃马》姊妹篇。《断头台畔》发表在李大钊遇害后的第三天,在当时的条件下,评梅没有明指烈士姓名和具体事件,然而诗意是明显的,面对反动派制造的血案,显示了抗争精神,坚信为从事正义事业而牺牲的英雄必定“永在人的心上”之真理,哀悼教诲她多年的导师。在发表这首悼诗九日之后,评梅又写成了小说《红鬃马》。她借家乡故人原型,塑造了死于新军阀之手的革命英雄——郝梦雄,缅怀李大钊等革命活动家。 石评梅紧踏革命先烈的脚印,短暂的一生在荆棘丛林中斗争,被誉为“光明磊落,胆识过人,大气磅礴,才华横溢的奇女子”。2022年9月20日是新文化运动女杰石评梅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作为她的同乡后辈,对这位20世纪20年代的女作家的才华早有耳闻,被她与革命先驱高君宇冰清玉洁的爱情佳话深深感动。石评梅在文学、教育,在整个中国妇女的解放、女权的公平对待等方面都做出巨大的贡献,她英勇无畏的革命斗争精神令后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