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5
大
中
小
来源:
清官武全文
武全文(1620-1692),字藏夫,号石庵,盂县西小坪人。武全文自幼聪明颖悟,12岁入乡学则书座右铭学程颢、程颐,志在范文正公“以天下为己任”。清顺治三年(1646)参加乡试,一举中亚魁举人,翌年中进士,开始迈入仕途。
顺治四年(1647),武全文任陕西崇信县知县。明末寇灾兵燹之后,这里田畴荒芜、四野无烟、十室九空。他以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决心“自励治残邑”,他说:“莅职兹土,不敢以贫寡荒野薄待斯民,夙夜永图,期与有众共希淳古美治。”显然,他的志向是把这里治理成古朴淳美、礼仪教化之邦。他在崇信任职七年,爱民亲民,“实心实政”。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兴学立教,开启文明;革除陋俗,淳化民风;整肃吏治,省除刑牍;裁撤杂费,均分赋役。这一系列改革带来了“利兴害革,政成教洽,登一世风俗于淳古”。
武全文因治理崇信政绩突出擢升刑部京官,先后任刑部山西主事官、湖南清吏司员外郎、福建清吏司郎中,后又外放任分守东营道、衡永彬道官员,又被荐举督赈郧阳。他无论身处何处,任职何官,在官场践履中把清正廉洁和勤政爱民作为为官之本,在为民谋利做出政绩的同时,也正己修身完善自己。他的仕宦生涯跌宕起伏,但无论是七品县令还是擢升京官,无论是裁归故里还是复起官位,他都不计得失,不谋私利,不忘本心。他说:“宦途非买卖场也,仕宦人非商贾也。”如果“一入宦途,较职位之炎冷,计境地之肥瘠,唯知求宠利润身家。”“甚至贪得无厌,搜刮地方物力,剥削民间脂膏充囊溢箧。”“其本心果安在哉?”
武全文就是出于这样的良知,“历官迄今二十余年”,即使是在崇信那样“饮冰茹檗”的时候,亦“清节自励,如竹如筠,不以困顿行间挫历来冰霜志也”。他虽为县令,却与民同甘共苦,共克时艰。虽然生活艰苦,但他依然安贫乐道。在崇信他常常吃一种粗粝难食的炉饼,被人作为笑谈,而他照食不辍,还写诗调侃当时生活情景曰:“退食朝朝早放衙,频将温饱向人夸。囊中薄俸赢几许,半付高平卖饼家。”当他离开崇信,后来再到这里巡视时,仍然不忘炉饼,特意买来带回,与家人共食。
即便在官场顺畅之时,武全文也常以“仲春之雷、司晨之鸣及天下万世先师之铎朝夕自省”“迪清明于一旦”,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他“驻跸寿张时,观城令某馈百金,却之”,他不但退回馈赠,还写信说:“某虽清节,远愧古人,至暮夜受金,是非倒置。”“此等关头,乃见得最分明,守得最坚定。”观城令接到信后深感愧服。足以看出,武全文无论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还是摆脱穷境而发达富裕后,都不忘清廉节俭、不贪不占,这是他人格本性的坚守,这种坚守成为一种内心德化的自觉,从而形成了他高尚的官德信念。
如果说清正廉洁体现的是官员个人道德修养,那么勤政敬业体现了当官为民之根本,武全文在这两个方面可以说都做得很好。他到郧阳赈灾,先“至穷乡单村比户而问”,通过调查研究,摸清灾民情况;开赈之日,亲自指挥。“饥民数千”,他“一见辄能按姓名而辨其长短肥瘠”,使真正饥民都能领到救济米粮。即使有人想冒领,他也能当场识别阻止。就这样十几天坚守岗位,“日昃不暇食”,厨人送来饭菜,他“挥而退之曰:‘饥民在旁,吾何忍独食?’”这样的勤政爱民、敬职守业,便是他做官的原则。他说,为官要“能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日孜孜以尽忠补过,致主泽民为事”,他“官服所至,辄有声”,是名副其实的一代廉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