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5
大
中
小
来源:
贤臣耿九畴
周立业
尚书廉政动边城,黄发承恩冠两京。
淮上至今歌孺子,水清何似使君清!
这是清代平定一知州盛赞耿九畴清正廉洁,而留下的一首流传甚广的七言绝句。
耿九畴,字禹范,平定人,系吕思诚之重外孙,累官至右都御史、江西布政使、南京刑部尚书,是明代中期显赫朝野的廉吏贤臣。耿九畴祖籍河北束鹿,因金代祖上有举官者供职山西平定州后入籍平定。《平定州志》卷十一艺文《崇贤堂记》载:“刑部尚书耿清惠公九畴,本州东厢都(东回)里人,实吕肃公女兄之孙也。”今平定东回和西回一带仍有耿姓后人。
耿九畴是平定州走出去的一代廉吏贤臣,他洁身自好、刚直不阿、恪尽职守、声名远扬。
耿九畴幼年时便胸怀大志、饱读诗书,并于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中举,翌年联捷进士。宣德六年(1431),授礼科给事中,常参与或主持议论朝政大事,在朝野小有名气。
正统初期,明王朝日渐腐败,加之常年管理存在漏洞,致使两淮盐政十分混乱。盐业是当时国家税收的重要支柱,盐政混乱会对国家财政收入造成动摇。明英宗知情后遂派一名德高望重的官员前去治理。正统元年(1436),耿九畴受命担任盐运司同知一职。他上任后,对盐业的生产、运输、调拨等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发现了积弊存在原因,并为此列出五条律令上奏皇帝,得到批准后立即下达施行,使两淮盐业混乱的局面得到了有效治理。之后,耿九畴母亲过世,他需回家奔丧而离职,盐场有数千人到官府请求他继续留任。
正统十年(1445),耿九畴改任都转运使。任职期间,他理政之余就是焚香读书。他的廉洁之名由此而得,一时间在朝野妇孺皆知其名。一次,耿九畴在书房读书困了,便到野外散步。他走到水渠边,望着渠里缓缓流淌的清水,若有所悟地感叹道:“这水好清啊!”旁边一少年听后脱口道:“水清不如耿使君清。”因为他做官清廉,不免得罪了运输行的一些贪官污吏,有人便产生了报复心理,上奏皇帝诬陷他和他的下属。结果,耿九畴被捕入狱。但经过调查,此事很快便得到澄清,他和部下得以昭雪,耿九畴遂留任刑部右侍郎。
耿九畴任职期间,不顾权贵阻挠,辨清许多疑案,在朝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礼部侍郎章瑾靠给皇帝进贡珠宝升官,耿九畴及刑部诸人建议将其贬官,引起了章瑾的女婿、给事中王汝霖的不满,与同官叶盛、张固、林聪等人指责刑部不公。耿九畴弹劾叶盛等人,并举证王汝霖不应任官。时景帝初立,急于用人,便置王汝霖等人不问,章瑾则照所奏请处治。安徽凤阳遭灾后,许多百姓流离失所,一些灾民因无食宿而趁火打劫,使凤阳灾区一片混乱。于是,皇帝派耿九畴前往巡视。耿九畴到凤阳后,看到到处都是乞讨者,便上奏朝廷,一方面下放救灾粮食,一方面要求将英武、飞熊诸卫军留在灾区,组织百姓补耕补种。同时,他还成立各级组织,将7万多户流浪乞讨人员召回定居凤阳,使境内局势逐渐安定。
景泰元年(1450),由于两淮的盐政自耿九畴离任后,又松弛下来,混乱反弹。朝廷又命他兼理盐政事务。景泰三年(1452),耿九畴代陈镒镇守陕西。其间,他发现都指挥杨得青等私自奴役兵卒,便上奏弹劾并奉诏进行了处置。他警告那些远在边关的将领:“以后谁要像杨得青那样,再奴役士兵者,一样严惩!”一些边将提出要增加临洮诸卫的守兵,耿九畴了解情况后说:“边城士卒并不缺少,只要将帅严肃纪律、赏罚严明,则人人可奋勇御敌。不然,再增守兵,不过多耗费些钱粮而已。”当时,边疆农民春夏在原籍耕作,一到秋冬,为躲避外族侵略,只好举家迁回到塞内。耿九畴说:“边将的职责是抵御外族侵略和保卫边民,现在边民颠沛流离,要边将何用?”于是,他命令守军加强防卫,如果发现边民有被外族袭击者,就治守将之罪。边关从此得以安宁,边民得以安居,不用再躲藏外族侵略了。
景泰四年(1453),耿九畴转任右副都御史时,上书奏请皇帝发展儒学、公平赏罚、选择守令、简约将帅等,都得到皇帝的采纳。天顺初年,在议事会上,皇帝对侍臣说:“耿九畴是个廉政的人。”之后,就留他做了右都御史。天顺元年(1457)六月,御史张鹏等上奏朝廷降罪石亨等人违法行为,石亨却声称自己是受耿九畴所指使,耿九畴一同被下狱。之后,耿九畴被贬到江西任布政使,接着又调任四川。
天顺二年(1458),礼部缺尚书,皇帝准备用耿九畴升补,但看到他年事已高,就改为南京刑部尚书。天顺四年(1460),耿九畴病逝,谥号清惠。
平定东关有父子尚书墓,即南京刑部尚书耿九畴及其子吏部尚书耿裕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