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共阳泉市委党史研究室(阳泉市地方志研究室)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春秋

史鉴 阳泉古代名人廉政故事之李允则

 时间:2022-07-15       大    中    小      来源:

  

贤达廉吏李允则 

  

张建瑞 


  李允则(9531028),字垂范,盂县人,是北宋名将、济州团练使李谦溥的次子。李允则在早年因父亲功劳被荫补为衙内指挥使,是皇帝的执勤守卫官,但他“少以才略闻”(《宋史·列传》),心怀高远志向,不愿靠“荫庇”,所以他经常去担负外派的任务,或是被派往边界管理榷场,或是到地方考察官吏、检查钱粮刑狱,或是巡视河防工程、濬治京师诸河,或是到西川边防处理兵备城守。在执行任务时,他从不高高在上,讲排场展威仪,“间或步出,遇民有可语者,延坐与语,以是洞知人情”。他深入民间,了解民生疾苦,为后来以民为本、廉洁奉公的执政理念奠定了基础,并屡屡显示出政治智慧和军事能力,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和重用。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李允则升任潭州(今湖南长沙)太守。他到任后,首先废除按地纳捐的地税、以房屋交钱的屋税和牛死仍然不减的枯骨税。茶民交纳官茶,也由35斤减为13斤,大大减轻农民负担。面对大量饥民急需救济,他欲先开官仓赈济,然后转奏朝廷批准,却遭到转运使的坚决反对。李允则对转运使说:“报批需要一个多月,饥民能等得及吗?若朝廷怪罪或担心影响来年赈饥,我愿承担责任并以家产担保。”于是发廪粮济民。为减少饥民、流民,又招募无业者参军,使他们生活有了出路。他还制定了一些恢复生产的措施,如供给耕畜、解决饲料和种籽、鼓励农民积极开荒种地,“由是山田悉垦”,湖南大治,变成了鱼米之乡。 

   李允则在潭州取得显著政绩,赢得了宋真宗的高度信任,被派往宋辽交战的河北前线沧州(今河北沧县东南)当太守。他从湖南调任沧州以后,深知沧州乃战略要地,但这里饮水困难,军民无心守卫。于是,他疏浚浮阳湖,修葺营垒与民房,在官舍间穿井,使“老幼皆入,而水不乏”,安定了民心。不久,辽兵来攻沧州,允则闭城坚守,不但不缺水吃,还以冰代炮,打退辽兵。宋真宗很欣赏李允则的远见卓识,亲自召见他说:“有的人攻击你挖井修房子是劳民伤财,不务军旅正业,这次辽兵攻城才看出你是有远见的。”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李允则调任雄州(今河北雄县)太守。到任后,他首先致力于恢复发展边境的农业生产。让兵民填平陷马坑,拆除废堡垒,变废墟为农田;又打井修渠,列畦筑埂,种菜种粮。还下令在他所管辖的境内,凡有空隙地方都种上榆树,几年以后,“榆满塞下”,为改善边塞气候、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他关心民众疾苦,大力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不仅修建街道便民来往,在州城内开辟市场,兴建旅舍,发展贸易,还在城外架立桥梁,开通直达河北西部的大道,方便交通,使昔日荒凉的雄州,很快变成了一个经济繁荣的边防重镇。他还开放边境,允许宋辽两国边民往来,破除战时一系列禁令,在上元节准许“燃灯结彩山,聚游乐,使夜纵”,让百姓尽情欢乐;每年三月初三,让州民在界河祭祀水神,组织竞渡表演,并且让辽民前来观看。 

   李允则不仅主张开放民间文化往来,还提倡宋辽两国贸易交流,以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他在雄州开辟与辽贸易的榷场,并亲自主持榷场事务,与辽开展“互通易物”,不仅进行农产品贸易,如用粮食、布帛交换辽国的银钱、皮货和羊、马等牲畜,还开展手工业品的贸易,用茶叶、香料、书籍、瓷器、漆器等交换药材、珠玉和青白盐等。边界贸易的发展,增加了官民的收入,密切了宋辽的经济关系,也促进了边界的安宁和民族间的融洽。 

    李允则“在河北二十余年,事功最多”,其任内恢复和发展民生经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勤政爱民,政绩突出。而他自身则廉洁奉公,《宋史》记载其“身无兼衣,食无重馐,不蓄资财”,过着节衣缩食、艰苦朴素的生活,深受百姓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