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5
大
中
小
来源:
马玉隆
田嵩年,字季高,号梦琴。盂县北关村人。他生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七岁能诗,十一二岁时与兄长同案读书。十三岁随父亲在云南生活。嘉庆十二年(1807),得山西督学黄钺赏识,肄业于晋阳书院,并留在黄钺署中读书,由黄亲自督教。嘉庆十五年(1810),成为优贡生,赴京朝考取得二等名次,充八旗官学教习。嘉庆二十四年(1819)中举。第二年,在会试中列第一百一十七名,殿试中考取二甲进士,列第五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道光元年(1821)改授翰林院编修。道光三年(1823)二月,奉旨在南书房行走。其间,两遇京察(考核京官的制度)皆列一等。道光八年(1828)五月,任广东乡试正考官。道光十三年(1833)七月,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举行的大考翰林院詹事府各官的考试中,钦取一等第一名,遂升授侍讲学士。同月,又充任日讲起居注官。同年九月,任奉天府府丞兼提督学政。道光十四年八月,又奉命留任。道光十五年(1835)九月,升任顺天府尹。道光十六年(1836)正月十六日,因病逝于任上,享年49岁。身后立祀晋阳书院三立阁。
田嵩年一生谨慎端肃,勤于政事。史料载,田嵩年为官期间,行为端正,办事谨慎,忠于职守,勤于政事。
道光十五年(1835)九月,田嵩年因政绩突出而升任顺天府尹,官品也由正四品跃升为正三品。当田嵩年接到任命后,他决心在任中要大干一番事业。
京都九月,已有了塞外寒意。田嵩年抵任不久,就遇上了一个棘手问题。因“雪泽愆期,粮价腾贵”,一些粮行关起了大门,哄抬物价。老百姓因粮价暴涨而发生恐慌,局势非常严峻。田嵩年面对严峻的局势,没有怯懦,没有退步,而是针锋相对,下令“严禁闭籴”。经过一番艰苦的斗争,紧张的局势才得到了控制和缓解。局势稳定之后,田嵩年开始制定他的施政大纲。其中之一,就是想借鉴吕新吾实政录所载的内容,“编制保甲诸要政”,然后逐步施行。
田嵩年为官清廉,操守高尚。他在为官的二十来年时间里,用自己的言行赢得了美好的声誉。
中国古代有句俗语,“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形容古代官吏少有不贪的。而田嵩年为官清廉却名不虚传,有这样两件事足以证明:
据张友桐《京尹田季高先生事略》一文载,田嵩年在他的父母亲去世后,“家累日深”。因而田嵩年才“以教授纾家计”,通过教书来养家度日。这种情况发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人家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只要了解一下其父子的为官情况就会让人颔首信服。他的父亲田兴梅在任云南浪穹县知事时,革除时弊,为民谋利,老百姓十分感激。当人们向田兴梅敬赠秋笋和雪梨以表达感谢之意时,都被他谢绝。百姓们感其恩德,遂称秋笋为“田公笋”,雪梨为“田公梨”。由此可见田兴梅也是一个清廉的官吏,自然其家中就不会有太多的积蓄。父亲是这样,儿子继其衣钵,为官二十来年,也是清廉自持,“口不言钱”,故而才出现“家累日深”的状况,家庭生计有了麻烦。
再一件事情就是他在顺天府尹任上,“家用几不给”。即使如此,他也“处之宴如,从未向知好一启口”。这让人听来似乎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堂堂的三品大员,又是京都的第一把手,怎至于如此呢?但后来的事情确证了这一事实。当田嵩年去世后,“棺衾不给”,连买棺材和装裹的钱都没有。后来还是靠朋友们捐助,才“廉以得殓”。现在,田嵩年的老家也看不到什么深宅大院,只有普通的四合院而已。
可以说,田嵩年不但在当时是贤臣,即使现在,他身上的清廉自守和无私奉公的品行也很值得我们敬慕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