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共阳泉市委党史研究室(阳泉市地方志研究室)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春秋

史鉴 阳泉古代名人廉政故事之吕思诚

 时间:2022-07-15       大    中    小      来源:

  弘扬廉洁文化,营造崇廉尚廉守廉的社会氛围,是全面建设清廉阳泉的重要内容。市委要求,要深入挖掘我市丰富的红色文化和厚重的廉政文化,全面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以文化人、以廉润心,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传承清廉文化基因、树牢清廉价值理念,清正为官、廉洁从政。  

  在阳泉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勤政廉洁、刚正不阿的直臣廉吏,为后人所褒扬传颂。如耿直敢谏、官绩卓著的元中书左丞吕思诚,为政清廉、官声称好的明代贤臣耿九畴、李念、张三谟,不贪不贿、勤于职守、重视农桑的清代贤臣武全文,身居要位、廉洁奉公的田嵩年、田雨公,为官廉正、治军有方,在建设和巩固边防、维护地方治安上做出卓越贡献的清代名将窦瑸等,均是境内古代的廉洁典范。  

  《阳泉日报》从2022年615起,推出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研究室)、阳泉日报社承办的专栏《史鉴·阳泉古代名人廉政故事》,与大家一起走进历史深处,重温古代廉政故事,让历史照进现实,弘扬廉政文化,助推清廉阳泉建设。 

    

    

   吕思诚: 清廉刚正 元史留名  

     

  张震文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清正廉洁是古圣先贤的人格追求。元中书左丞吕思诚就是一位清廉刚正的名臣。  

  “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元代名臣吕思诚以此鞭策一生,终成英名一世。  

  据《元史·吕思诚传》记载,吕思诚(12931357),字仲实,平定州人。吕思诚出身官宦之家,他的六世祖曾是金代进士。吕思诚的父亲吕允曾为平定知州,以性格刚强清正不阿闻名。初任燕南按察司,听人说正定籍兵行贿主吏以逃避被征戍,吕允“廉实正以法”。“台臣以闻,官僚率增秩,允顾不与,或劝其自陈,允不从。后陈言切中时病。”吕思诚的祖上在冠山设立精舍,数世在此读书。吕思诚幼年也曾在冠山精舍捧书面壁苦读,立志报效国家。吕思诚从小受到祖、父的熏陶,秉承了清廉刚正的家风,于泰定元年(1324)中进士,授辽州同知,后改任河北景州蓚县尹。  

  吕思诚任河北景州蓚县尹期间,重农桑、励耕织、破迷信、剔弊兴利,颇受当地百姓称颂。为使生产得以恢复,他将全县民户按贫富分等,照等摊派徭役,对勤于农桑的百姓奖以农具。这个措施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以至“人争趋事,地无遗力”。流离外出者也闻风还乡,开荒种地。他以五十家为一社建立“文簿”,有不孝不悌、不事生产者,记入“文簿”,报县惩处。胥吏因公到社,吃喝费用按规定交纳,否则责令偿还。吕思诚还积极倡导破除迷信。某年大旱,一道士持一青蛇欺骗百姓,说蛇是小青龙,向它祷告,可以降雨。思诚斥之为妖言惑众,把蛇杀掉,撵走道士。当时,蓚县迷信风气很盛,祠庙多达一百多处,祝福祭奉连年不断,确是劳民伤财。吕思诚不满于这种状况,下令除了董仲舒祠外,其余庙宇一律平毁。  

  因学识渊博,吕思诚升任翰林国史院检阅官及编修。深受父辈影响的吕思诚同他的父亲一样性情刚直,敢于坚持原则,就在皇帝面前,也敢秉公直言。一次,文宗要取阅国史,翰林院的长官唯唯诺诺,不敢违旨,吕思诚虽位在末僚,却直言进谏说:“国史记当代人君善恶,自古天子没有观看的。”皇帝只好作罢。不久任国子监丞,升司业,拜监察御史。他与斡玉伦徒等弹劾中书平章政事彻里帖木儿变乱朝政的罪行,奏章报上去之后,皇帝留中不下。见皇帝有偏袒之意,吕思诚当下辞官,“纳印绶殿前,遂出佥广西廉访司事。”在巡行郡县时,有个当地官员恃势鱼肉百姓,害怕事情败露,就私下派他的儿子半路去迎接吕思诚。吕思诚不为所动,当即“缚之,悉发其阴私,痛惩其罪,一道震肃”。后来到了浙西。达识帖睦迩时为南台御史大夫,与江浙省臣有矛盾,想拉拢吕思诚一起弹劾他,但思诚公私分明,对结党营私深恶痛绝,严词拒绝。他说:“吾为天子耳目,不为台臣鹰犬也。”后来在巡访中听说行省平章左吉贪腐,引得浙西当地民众多报怨,吕思诚便立即整理上奏他的罪状,将其流放到海南。  

  他的刚直引起了不少同朝官僚的不满和嫉恨,几次升迁都是因为敢言被排挤。先后任侍御史、刑部尚书、河东廉访使、湖广行省参知政事、湖北廉访使等职,后入拜中书参知政事,升左丞,转御史中丞等职,再任国子监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加荣禄大夫。任御史台治书侍御史之时,曾总裁辽、金、宋三史,成绩显赫,名响朝野。  

  吕思诚清正廉洁的从政品格得到了当时朝廷上下的认可,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每到一个新的官位,他都秉公履职尽责,敢于向奸佞之臣不肖之徒斗争,深得皇帝的信任。当时御史大夫纳麟诬陷参政孔思立受贿,有人想把吕思诚也牵连进去,纳麟认为很难办到,他说:“吕左丞素有廉声,难以及之。”只好作罢。元至正十七年(1357)三月十七日,吕思诚病逝,终年六十五岁。他死后被赠齐国公,谥号忠肃,葬于平定城北三岔口。  

  吕思诚以其卓越的才华、清正廉洁的美德、刚直不阿的品格赢得了朝野上下的普遍赞誉,也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元史评价他“气宇凝定,素以劲拔闻,不为势利所屈。三为祭酒,一法许衡之旧,诸生从化,后多为名士。”他被作为六贤之一供入平定州六贤堂,受到后人的敬仰。